五十多年前,由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将半个世纪北京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五十年后,由黄盈自编自导的话剧《卤煮》继续了这种情怀。
近日,黄盈执导的话剧《卤煮》正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这是继2009年首演后的第二次商演,由于反响热烈,在观众的要求下又加演两场。
昨日,记者专访了导演黄盈,他讲述了《卤煮》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对话剧的感悟。
重演
剧本改动不多 非职业演员接地气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怎么想起做卤煮这个题材?
黄盈:2006年做完《枣树》后,大家觉得这种反映北京生活的作品比较少,鼓励我继续做。当时就有想法要做一个跟北京饮食有关的话剧,但条件不完备,就先放了。后来卤煮这个创意就一直在脑子里转。虽然是北京人,但我2004年才吃到卤煮,发现味道很好。我也有过剧中王博士的遭遇,每次瞎忙完了特意赶到前门去吃卤煮,但人家卖完了。这一次次去吃没有吃上的经历,也是一个诱发点。
FW:为什么会用非职业演员来演?
黄盈:因为他们来自各个行业,让他们来诉说三十年的悲喜更具有说服力。
FW:他们的表演水平会不会参差不齐?
黄盈:非职业演员更接地气。训练的时间不比职业演员长,但并不代表呈现得不够好。他们有不同的生活和阅历,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已达到一个高度,这点很重要。
FW:复排用了多久?几年过去了,剧本有没有改动?
黄盈:一个多月,大家下班后赶过来排练。改动多一些的是第三幕,诸如留洋的外孙由说中文变成中文表达不流畅等,改动不多,但很重要。
传承
满座也一定会赔 总比没有了强
FW:这部戏有四十位演职人员,但观众只有一二百。
黄盈:坦白说即使是满座,这部戏也一定会赔。这些就像剧中老爷子开的卤煮小店一样,只能影响很少的人,或者说只能限量供应。这些年《卤煮》的演出加在一起也就二十场,就像剧中说的一盘也是卖,十盘也是卖,总比没有了强。
FW:您实际上既做卤煮小店那样有品质的剧,又做“卤煮港湾”这样批量生产的剧?
黄盈:剧中王博士说的那种老暖壶和矿泉水的融合,也许不如老暖壶和矿泉水都存在的好。戏剧事业要发展,就必须是两者互相包容的状态。喜欢地道食品的,就要忍受每天“没有了”的可能;有时候需要充饥的话,又要走到能买到方便食品的地方。但如果把老的、宝贵的东西都扔了的话,相信以后会后悔的。
FW:有评论说这是高仿的《茶馆》,你怎么看?
黄盈:《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剧作,包括《卤煮》。能拿《卤煮》和《茶馆》作类比,我们创作者觉得是个肯定。
《卤煮》用了写实主义,这种手法是老旧的,但老旧的东西处理好了恰恰是一种创新。高仿不高仿无所谓,关键是要有真诚的表达。大家一定要跟前辈划清界限吗?这件事对我本人来讲,也是传承。
计划
五月底休整 不做追求票房的导演
FW:您是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为什么毕业后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
黄盈:在电影学院我是教表演的,现在表演的教学用的都是戏剧表演的方式去延展,因为它是基本功。
FW:2006年后,你每年的戏安排得都很密集,至少一年两三部。你都是怎么安排的?
黄盈:不会耽误学校的教学工作,有冲突了先以教学为主。5月底后会停下一段时间,让自己重新积累一下。
FW:你今后想做出什么样的话剧?
黄盈:以前会用一个数字或者硬性的标准来要求,现在觉得进取心要比做到谁的程度更重要。戏剧更像传统手艺,影响人的精神层面更深刻,而不是更广泛。
我应该借5月份休整的时间定个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做票房能到多少的导演,追求这件事挺可怕的。
●剧情简介
《卤煮》讲的是一家深藏在北京胡同深处的百年卤煮小店的故事,老掌柜已经70多岁了,现在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手艺传下去。
★何记卤煮:一个扎根于北京前门胡同里的百年老店。门面不扎眼,但老掌柜做卤煮的地道手艺和一颗认真待客的心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老主顾和南来北往的食客。
★卤煮港湾:老掌柜深谙“经营”之道的儿子开的工业化生产的卤煮品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