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松:话剧的当众表演魅力成倍超过胶片艺术
2011-12-02 12:27:46   来源:中国综艺网   

王延松
王延松
《弥留之际》剧照
《弥留之际》剧照
《弥留之际》剧照
《弥留之际》剧照

  由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戏剧艺术学院创作演出的话剧《弥留之际》,受澳门华文戏剧研究会邀请,将代表内地参加2011年12月14日至20日举办的第八届华文戏剧节(2011澳门)。这部话剧的导演王延松近年因全新解读并执导《原野》、《日出》、《雷雨》等经典剧目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昨日,针对本次创作的初衷以及中国话剧的现状,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著名话剧导演王延松。

  “曹禺弥留之际”带来的启示

  一直钟情于经典作品与经典人物解读的王延松导演在谈到这次话剧创作的初衷时说道,“话剧《弥留之际》从文学叙事到舞台叙事的转化中,将呈现出一种清新而圆润的风格。借助生命的弥留状态来描写戏剧大师曹禺晚年时内心的苦闷,演绎出种种折射内心生活的段片,这些段片可以幻化成影像也可以幻化成声音,但如何能够成”戏“,这就是一个谜,就是它的奥妙所在了。通过连日来的校内公演,我们发现这个戏很耐看,很有意味。曹禺内心世界的种种悲凉揭示了人性困境里普遍存在的奥秘,他曾经创作的伟大作品里的经典人物,成为他生命弥留之际的内心写照,这会令观众在看戏的时候给出自己的种种猜想和思考”。

  应透过曹禺反观当下艺术家

  现在很多人做话剧就是想方设法来讨好观众,对于这种做法王延松导演表示,“我不愿意去迎合观众所谓的时尚要求,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就是戏比天大,说的就是艺术家要有文化良心,这个良心是他从事自己事业的根基,艺术家的良心不是墙头草,时尚的风头来了什么我就跟着摆,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自己一而贯之的文化主张。有两个词我很喜欢,‘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没有良心做根基何来的自觉和自信呢?我从导演曹禺的剧开始就很受益,通过曹禺大师的经典作品体会到了他的文化良心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不朽之作,我们应该透过解读曹禺来反观我们今天艺术家应有的作为”。

  话剧的魅力超过电影数百倍

  有人说“话剧就是一部现场版的电影”,对于这种说法王延松导演表示话剧和电影是两码事,话剧的叙事形式要难得多。“话剧的当众表演魅力要成倍的超过胶片艺术,胶片艺术是一次性印在上面的,而话剧是活人当众演给活人看的艺术,有一种生命的气息相互感染,形成一种独特的剧场艺术。剧场艺术和影视艺术不在一个层面上,剧场艺术是真本事,演员在台上好还是不好都一目了然。尽管胶片、磁带的传播力很强,能成为明星,但是真正的艺术家的光彩要在戏剧舞台上绽放,这是戏剧和影视比较以来大家的共识。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有实力的明星,他们都希望重新回到舞台上来一试身手”。

  重提中国文化发展太及时了

  对于现在话剧市场的炒作,搞笑剧目泛滥等现象,王延松导演表示,“话剧本来是一片净土,但是在五六年前就不干净了。现在话剧炒作确实比较严重,但这个炒作最开始不是在话剧领域里出现的,是从所谓的娱乐圈开始的,现在一些话剧人也加入娱乐大军了”。

  对于喜剧内容泛滥的现象,王导表示,“这是由于春节联欢晚会主打小品,经过这十几年来的培养,形成一个阶段的大众的眼光。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打着快乐的旗号搞一些比较低俗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渐渐地会被大众发现,什么东西都要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现在重提中国文化应该如何发展的话题太及时了,而且来得挺给力的。刚才说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不希望这个口号又成为某些人挂羊头卖狗肉的一个说辞”。

  话剧的危机在于表演危机

  当谈到中国话剧现状的问题时王延松导演说道,“我认为话剧之所以不耐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表演过不去,因为剧场里观众直接面对的就是演员,如果演员没有号召力,没有魅力的话,整个戏剧的演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所以我认为所谓话剧的危机首先就在于表演危机,话剧演员舞台功底的欠缺是导致话剧不耐看的重要原因,剧场里就是要看到好的表演才叫过瘾。就大学里的表演专业的学生培养而言,关键在于师资队伍自身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升。通过剧目创作进行示范教学,拉动科研,是我进入沈师大以来的连续动作”。

  【王延松简介】

  王延松,国家一级导演,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从事戏剧导演工作至今。 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近年因全新解读并成功执导《原野》、《日出》、《雷雨》等经典剧目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相关热词搜索:王延松 话剧 当众

上一篇:青年艺术家蔡志勇油画展:不是我的就是你的
下一篇:靳羽西受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图)

王延松 话剧 当众. . 4616. 24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