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田沁鑫经典的生死场(附图)
2011-07-23 12:48:58   来源:中国综艺网   

2011年6月29日,拍摄于北京田沁鑫工作室(姜晓明)
2011年6月29日,拍摄于北京田沁鑫工作室

  在戏剧圈里,田沁鑫以解读经典而闻名。她的成名作话剧《生死场》,就是据女作家萧红的几部作品创作的。虽然对这些经典的“立体演绎”有成有败,但田沁鑫不改初衷

  失败,彻底的失败,像一头匍匐在排练场的隐形怪兽,虎视耽耽地盯着导演席上的田沁鑫。“当失败降临的时候,就像人突然死亡了一样。”她的心里泛起了这样的感触。

  这是田沁鑫职业生涯的第九部大戏。煌煌85万字的老舍名著《四世同堂》,将被改编成一部3小时的同名三幕话剧。如果从正红旗的母亲这边论,田沁鑫跟老舍还沾着亲。能够改编老舍名著,是她多年的憧憬。只是她没想到,当这一切真实发生的时候,会是眼前的样子。

  “我似乎看着失败全面到来,却无力回天。” 田沁鑫说。

  《四世同堂》的无限感伤

  从1997年做第一部大戏《断腕》至今,田沁鑫没有排过一出北京戏。作为一个北京籍导演,她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排一台京韵十足的地道京味儿戏。

  田沁鑫心中的那座北京城,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她脑海里的老北京,其实来自小时候姥姥的讲述:鼓楼上空有鸽子飞过,把角儿有铃铛在响;树荫底下,老爷爷老奶奶拿着芭蕉扇乘凉;晚上胡同里会有吆喝声,卖红果、羊筋儿,骆驼和水车从街上穿过……

  “现在人喜欢讲山东帮、河北帮等等这些概念,大家聚在一起会聊思乡之情,但似乎从来没有人问过北京人:你的家乡是什么?北京人自己也没想法。《四世同堂》正好勾起了我血液里同这座城千丝万缕的那种联系。”之所以入行14年才第一次碰老舍作品,是因为田沁鑫有顾虑:在这位国家话剧院的导演心里,老舍只属于另一个兄弟剧院——北京人艺。

  “老舍先生原来住风筝胡同,离人艺很近。很多人艺的演员会去他家里,先生就会给演员讲戏、读剧本。”田沁鑫觉得老舍把这种深厚的京味文化留在了人艺,“所以你看后来排的《万家灯火》、《南街北院》这些新戏,不看那些政治宣传的内容,它的人文气质,真的是非常地道的老北京味儿。为什么?因为它有传承。人艺已经成了老百姓认可的一块‘京味’招牌,它的京味文化氛围很浓。但是我们剧院,根本不具备这种人文气氛。”

  《四世同堂》在内地的公演从北京天桥剧场拉开大幕。那段时间,田沁鑫心情很复杂,当戏里音乐响起的时候,她已经不想再看了。

  “京城气质多难得,一个北京导演做北京戏,多珍贵的机会。但是我一看就难受,因为它和我想象的北京戏,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因为剧情的原因,话剧《四世同堂》云集了国话老、中、青、壮四代演员。“按照田沁鑫的设想,她希望能将院里最优秀的演员聚到一起。我们剧院比人艺强的,就是35岁以上的这一拨演员。你看孙红雷、陈建斌、刘烨、辛柏青、段奕宏、姜武、秦海璐、陶虹、朱媛媛,都在我们院。”《四世同堂》制作人李东介绍,最终由于演员各自档期难以协调,田沁鑫心目中的那个阵容没有面世。

  “我们的戏里,既有雷恪生这样经过前苏联表演体系严格训练出来的老演员,也有‘文革’样板戏时代过来的中年演员,还有现在观众很熟悉的一群青年明星,还有一群就是刚从戏剧学院毕业、表演学生味儿很浓的年轻演员。”田沁鑫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化身为老舍笔下小羊圈胡同里的一张张生动的面孔。

  “小田,你这样弄不行……你得提要求,你必须抠演员的表演……”扮演祁老人的雷恪生75岁高龄,是剧组最年长的演员,他对田沁鑫无为而治的管理十分担忧。他不理解为什么当一些问题明显的表演出现在排练场,这个导演依然坐在导演席上,一杯接一杯地喝功夫茶。

  “我知道雷恪生对这部作品有太多不满,因为他没有看到我这个年轻导演做任何剧本上的努力,也没有看到我对演员提各种苛刻的要求。”国家话剧院是10年前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组建而成。田沁鑫很清楚,院里的演员来自两个气质和表演风格完全不同的剧院,很多人不是北京籍,很多演员表演都还稚嫩,空着两手上台就不知道手往哪儿放,“所以我们戏里的演员出场的时候手上基本都拿着东西。如果我提要求,这个戏早就散摊子了。”田沁鑫说,“我知道我们其实不具备做这台京味大戏的条件,但是还得做,我是带着无限的伤感在做这件事。”

  田沁鑫一直对自己没能还原出心中原汁原味的那个老北京耿耿于怀,“但是我不能骂演员,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努力。”制作人李东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哪个才算老北京?是49年以后还是民国?或者再远点,是明清?山顶洞人?老北京还分东城西城南城呢,咱们算是哪一个?首都人民是我们的观众,其他地方的观众就不是我们的观众吗?有北京的质感,就可以了。

  后来的情形印证了李东的判断。在北京天桥剧场的17场首轮演出场场爆满。田沁鑫也是第一次看见自己的戏这么受欢迎,三层观众席全都爆满。剧组后来都是从票贩子手里买票送人。87人的剧组一路完成了19个城市的巡演,演出70场,票房超过了2600万。

  内心的狂野

  在《四世同堂》刚刚结束的北京新一轮演出中,另一个舞台还有一部田沁鑫作品,同期与戏迷见面。假如没有署名的话,不会有人想到这部戏的导演是她。这就是田沁鑫的第一部“癫狂喜剧”《夜店之天生绝配》(以下简称《夜店》)。

  这部小剧场新作引起的争议,丝毫不输《四世同堂》。有田沁鑫多年的戏迷在看了20分钟之后起身离场,也有学者李陀、作家格非这样的观众饶有兴致地看完全场。李陀对《夜店》的评价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夜店》的创作源自同名电影,电影版主演徐铮一直希望将这部小成本电影改编成舞台剧。看过影片后,田沁鑫觉得:如果要改编,只能是一个喜剧。正如她那句著名的心理独白“我做戏,因为我悲伤”,田沁鑫作品如果不是一部道地的悲剧,也会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

  尽管是一部舞台作品,《夜店》反而跳脱出电影版剧情发生在超市一夜的故事结构,将背景设置在一个中韩两国刑警联手断案的审案现场,自由进出于舞台时空。完全由新人担纲的主演阵容,用生动夸张的喜剧表演结合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拼贴出了一台节奏凌厉、包袱密集的舞台喜剧。

  “别看它在极尽所能地搞笑,充满了各种滑稽和调侃当下的噱头,但是整个戏非常精致,一波三折,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这个非常难得。而且她对演员的调教,特别让人兴奋。好几个演员都是初登舞台,但是表演非常优秀。”短期回国的学者李陀,在一群朋友的陪伴下,看了《夜店》。

  很多老观众都有些吃惊:这还是排过《生死场》、《赵氏孤儿》、《桃花扇》、《四世同堂》的那个导演吗?

  “为什么呢?难道你们没看出我内心的狂野吗?”田沁鑫对于这些疑问也充满好奇。

  第一次尝试癫狂喜剧,田沁鑫几乎每天晚上演出时都会出现在剧场第七排最右边的座位上。她说她在现场这群年轻人会更踏实,但是看得出,她自己很喜欢《夜店》。那天谢幕时,她走上前台,一一向观众介绍戏里的这群年轻的面孔。结束时,她对观众说:最后,请把你们的掌声给这个戏的导演,因为她真的很优秀。

  反复审视之下,田沁鑫越来越相信《夜店》是对戏剧教育很好的一次普及。“只不过它还没有最后完成,我们还在不断修改。等演员经验更丰富之后,你就能看出,这个戏的结构非常强健,导演非常棒。”她曾经合作过的编剧看完《夜店》后给她发短信:导演恭喜你,你的戏里已经有了商业元素。

  田沁鑫是不是开始妥协了?不喜欢《夜店》的观众,心中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除了对田沁鑫个人导演风格的这次转身充满不解,他们更多的疑问是因为这部作品里出现了某乳品的植入广告。因为这次植入,李东和田沁鑫之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

  其实从时尚版《红玫瑰与白玫瑰》开始,某乳品已经开始了对他们的赞助。很多创作者视为洪水猛兽的商业赞助,在制作人李东这里,有效地保证着田沁鑫作品的演出场次。“戏是什么?是舞台上的那个作品,不是印成集子出版的文本。只有演着的戏,才是活的。《茶馆》如果不演,到今天也就是一个剧本。”

  “戒”、“定”之后是智慧

  “《夜店》当然有它的问题,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实的关注比较浅,对社会的批判并没有高出媒体反映的那些问题。”李陀说,“当然这不是这个戏本身的问题,整个中国当下电影、小说等等文学艺术,都比较肤浅。很多导演都回避了这些问题,田沁鑫还在选择面对。”

  《夜店》可能引发的这些争议和讨论,李东和田沁鑫其实有所预料。从1999年《生死场》开始,李东一直担任田沁鑫的制作人。

  “做《夜店》比《四世同堂》要辛苦很多。我们选演员花了3个月,训练花了一个月,排练了一个半月。一个小剧场的戏,我们花了五个半月的时间。”李东介绍,《夜店》的这个演员班底,是面向整个社会招聘选拔。“现在的北京很像美国百老汇,所有的艺术青年都聚集到这里来了。这些散落在北京各处的小孩,有的非常优秀,特别是80后90后的这些孩子,他们虽然个性非常强,但是人非常单纯。”

  《夜店》的演员中,除了一两个已经工作,大多数都是在校学生或者刚刚毕业。其实田沁鑫从5年前做昆曲《桃花扇》开始,就已经用名导身份推新人。当年最小的演员才15岁,如今已经开始挑大梁,出场费超过了他们的师父。

  “我们吃舞台这碗饭的,还是在一个比较脆弱的行业栖身。”田沁鑫内心的伤感跟很多话剧导演一样,好演员都在影视剧上。“戏剧的普及,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拿什么去普及?拿实验话剧吗?李东经常跟田沁鑫讨论这个问题,“当然要拿一个让观众接受起来没有障碍的作品,贴近他们的作品。”李东一直坚持想办法要带《四世同堂》出京巡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有种子可以在北京以外生根发芽。在巡演过程中,他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看见年轻的观众走进了剧场,散场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听到,“原来话剧这么好看”。

  “大剧”,这是李东眼里的《四世同堂》。他认为针对今天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提法。简言之,就是:名著、名导、名演员,高投入,大制作。“为了激活和带动整个市场,只能下猛药。”这个说法很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是很显然田沁鑫和李东无暇顾及,因为他们接下来还有5部这样的“大剧”陆续推出,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和李碧华的《青蛇》都在其中。

  “不管是发现新人,还是做大剧搞普及,都是正道。走正道是最难的,所以老田总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李东说,“我们这个圈里,有一批人,你跟他谈艺术,他问你,你卖了多少钱?你跟他谈票房,他说不谈这个,我们要谈艺术。他不会别的,就会错位。里外里,丫全对。大量的标准,被他们掌握。”李东说他要做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护住田沁鑫的艺术家个性,同时还要让她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因为“田沁鑫是我的作品”。他认为自己的这个作品,还只发挥出了三分之一。

  《夜店》结束这轮演出后,田沁鑫会去英国戏剧节呆上5个月时间。对于一路马不停蹄工作至今的她来说,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学习和沉淀。

  “我的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秀才,我面对混蛋,就没有任何办法。而我们这个行业,需要一个真正强悍的导演,才能产生更强大的力量去弘法。大家都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钱。我不抽烟,不喝酒,原来打妄语也打得很厉害,情色之势也是每个导演的一道关,我也在努力修正,慢慢放下。戒,才有定力,然后才能再生智慧。我现在在‘戒’和‘定’之间,我想我慢慢也会有智慧。”田沁鑫说。

相关热词搜索:南方 人物周刊 经典

上一篇:陈道明独眼法海造型引围观 儒雅大腕也玩“雷”
下一篇:《情商伤不起》庆八一 王宝社将送徒弟上春晚

南方 人物周刊 经典. . 1089. 24
分享到: 收藏